熱線電話
在線客服
在線報名
返回頂部

報名熱線:
0311-83986188
0311-83986189

教師開始教學前的12個自問——石家莊天使護士學校

作者:Admin 日期:2021-06-11 點擊:705
一鍵分享

教學需要反思,反思是教師教學后的行為,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其實,除了教學后的反思,教師同樣要注重教學前的自問。所謂教師教學前的自問是指教師在教學前針對自己即將進行的教學從目標、方法、效率、重難點等多角度對自己提出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直指教學核心,從而有效指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教學前的自問,其實質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備課行為。教師通過教學前的自問,可以更加直接地抓住課堂教學的本質,在多樣化的教學表象下理智地把控住一節課的教學核心而不至于喧賓奪主。精彩的課堂教學總是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教育機智的力量,和諧互動的樂章,這些精彩的綻放來自教師課前的反復磋商、心靈對話和長時間地醞釀。

今天,我們一起討論“教師教學前的自問”,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諸位教師能夠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課前多一些自問,課后多一些反思,優化備課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一、教學過程的自問

為了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前必須對整堂課的輪廓和實質性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通常,教師可以在施教之前自問并澄清以下四個問題。

01、你打算讓學生獲得什么?

老師在上課時一定要清楚,這節課到底要讓學生獲得什么?獲得多少?學到什么程度?因此,制定教學目標時,首先要了解學生。

老師天天面臨這樣“處境”:“教材”——高度智慧專家設計的;“學習目標”——擁有豐富知識的老師指定出來的,老師看來很簡單的內容,學生可能困難重重。

所以,教師備課時制定教學目標必須要優先考慮學生——教學難度要適合學生,如果難度過大,學生在理解環節上花時間,就擠占了他們的訓練和鞏固時間,結果:學生當時理解了,也只是停留在理解階段,不久就遺忘了,學的東西還給了老師和書本。

02、你打算用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

課堂效率必須用時間才能說明問題。同樣的教學內容,有的老師課前不布置預習,課后不布置作業,課上解決全部問題。有的老師課堂很熱鬧,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而課后卻布置大量的預習和作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這是違背規律的。

所以,教師要做到“定目標、快節奏、講練結合,當堂訓練”,體現“學一點、記一點、會一點、知識當堂消化”。“精講多練”體現效率。

03、你打算讓學生如何獲得?

學生看書能解決的教師不要急于講,就要讓學生看書,學生不會的可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學生實在不會的教師再加以點撥,教師一定退到一步。什么是“會”?學生看明白了但不一定會,能夠寫出來、甚至能夠給別人講明白才是真正的會。

老師要為學生設計合適的“登高”臺階,因為老師認為容易的,對學生來說未必是容易,教師往往習慣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游客為什么能輕易登上華山?那是因為有人為游客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所以,教師也要給學生搭建“學習”上的扶手。

04、是否每個學生都達成了教學目標?

一堂課是否高效主要還是看每個學生是否都達標了,一個老師下課后自豪地說:這節課的基本知識或核心知識全班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才是真正的好課。每個學生的能力和認知基礎各有差異,但一節課的基本的核心知識、基本的技能訓練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各有所獲的。

其次,教師要注重鞏固環節。老師講解的作用是幫助學生理解,而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不是不能理解,而是沒有鞏固和掌握。結果造成知識鏈的脫節,繼續學習新知識面臨新的困難,于是,學生的學習形成了一個越學越差的“惡性循環”:理解—遺忘—學習新知識難以理解—遺忘得更快——放棄學習。

如果將教學重點放到鞏固環節上,形成“良性循環”——今天學習的知識掌握了、鞏固了,就會成為學習新知識的臺階,學生的信心和興趣也會增加。可見,教師不能滿足“講過了”,更要關注鞏固了、掌握了,這樣,才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和目標,才算達標。

二、備課過程的自問

備課時,為了指向一節課的教學核心而不至于跑偏,教師要自問“三個點”,抓住“三個點”進行備課,就是抓住了課堂教學的本質和主線。

01、你打算講點什么?(重點)

這節課應該給學生講點什么內容,教師要心中有數。注意,這里所說的是“講點”什么,而不是“講些”什么,二者的區別在“量”上。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當前情況,確定教學的具體內容與任務,力求少而精,具體而實在;力求能講得明、練得透、用得活。如果內容過多,會沖淡主題,易出現蜻蜓點水、雨過地皮濕現象,甚至會出現“消化不良”、“虛浮腫脹”,嚴重的還會出現“暴雨成災”現象。

還不如步步為營,各個擊破,穩扎穩講好。“鼓要打到點上,笛要吹到眼上”,所講的內容,應該是當前學生特別應該學習的知識,或是該節課特別需要進行訓練的能力,或是具有導火線性質的內容,力求做到“一‘課’中的”。因此,教師備課時應該爬梳洗剔,選其要點,擇其關鍵點,抓其提挈點。

02、你打算留點什么?(精彩點)

教師上了一節課,如果沒讓學生留下點知識或能力,那這節課的價值就顯得有些蒼白了。有好些課,很精彩,掌聲四起,贊美聲一片。可是,三五年后,十年八年后,學生還記得嗎,心中還有什么痕跡?對學生影響深遠的,是在學生心中留下深深印痕的東西。所以,教師要力求上出能讓學生時時回憶起、時時鞭策自己,能受用終身的課,有這樣效果的課才是真正的好課,才是真正成功的課。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思考這節課能給學生留點什么?其實,留下的內容不必多,一點兩點足矣,但必須深刻,有像墨水浸入白布那樣留下難以抹除的印痕,才能讓學生長時間記住,長時間受益,否則只是過眼云煙,一閃而過。事實上,若能做到一節課就留一點讓學生受用終身的東西,那一學期下來多少節課,給學生留下的東西該有多少啊!

03、你打算用點什么?(策略點)

教師教學,要多考慮用點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完成“講點什么”的任務和達到讓學生能“留點什么”的目的。曾說過:“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方法很重要,可以提高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很多,有效的也很多,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用、都適用,而且,有的成本高,有的成本低,有的易于操作,有的步驟繁瑣,有的立竿見影,有的長期見效。

所以,教師備課時應思考這節課用點什么方法,才能限度地達到預期的效果。這需要認真研究師生特點,依據實際情況,從大量的方法中甄別篩選,找到的方法,方法不需多,只要易于操作,有效即可。這跟醫生治病一樣,良藥不需多,一兩味即可,對癥才是的藥。用藥多了,成本高不說,藥效可能會相互排斥,甚至還有可能生成毒素。

管用的方法不一定復雜,復雜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關鍵是要因材施“法”。“對于一個饑餓的乞丐來說,方法是給他稀飯,而不是給他航天飛機。”如果在備課時抓住這三個“點”,省去一些冗雜的問題,刪去一些無關的環節,這樣,目標會更集中,指向會更明確,任務會更具體,脈絡會更清晰,方法會更有針對性,當然,效果也會更好。

三、備學生過程的自問

了解學生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貼近人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會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每次備課之前,教師需要問問自己:我備學生了嗎?我了解他們嗎?然后,再進一步問問自己以下五個問題:

01、學生原來學了什么?

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前一年甚至是前三年的教科書及教學目標。這樣,才不至于“揠苗助長”。尤其是碰到新接班或教科書版本更換,教師更要通讀學生已經學過的教科書。有些教師把一年級新生當作一張“白紙”。

其實,早期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的啟蒙教育已經給他們打上了“底色”,他們的識字量、拼音、數學等都有一定的基礎。假如老師還在全班范圍內實施“零起點”教育,怎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呢?

有的學生上課只玩玩具,考試也能考100分,面對這樣的學生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無怪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厭學的學生,也難怪有些剛入學很有優勢的學生不僅優勢不再而且漸漸落后了。

一位一直教高年級的數學老師新接手五年級學生上課可能會全班一頭霧水,什么都不懂。這種現象并不難解釋,因為學生前后使用的教科書變了,有些內容分布、難度等也都不一樣了,知識儲備不足,一頭霧水在所難免。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和教材的實際情況,然后在教學中做些相應改變,為學生作個充分的知識鋪墊,教學流程一定會順暢。

02、學生實際把握了什么?

僅僅知道學生原來學了什么還不夠,還要了解他們的實際把握情況,這才是他們“起跳”的基點。因此,教師必須以平常教學、作業反饋、檢測、訪談及觀察等因素為依據,正確估計學生的現實水平。曾經學了并不代表就把握了,因為時間太久沒有溫習,有些知識學生很可能已經遺忘了,所以在剛開學的一段時間里,教授新知識時老師要注重溫故。

同樣,學生沒學也并不代表不懂,眾所周知,現在家長要求孩子學英語的意識和勁頭很足,他們很舍得課外投資。因此,一個班可能有一部分孩子早就把握了課上要學的內容。假如教師沒有找準這些孩子的近發展區,他們很可能根本就不想摘你“樹上的桃子”。這是對學生的浪費,同時也可能會給教師帶來信任危機——“我們的老師還遠不如我的課外輔導班的老師呢”。

03為學生的后續學習需要預備什么?

現在,在學校領域出現了一種怪現象——“高中教師埋怨初中教師沒教好,初中教師埋怨小學教師沒教好,小學教師埋怨幼兒教師沒教好,幼兒教師埋怨孩子爹媽沒生好”。這種埋怨當然缺乏依據,但這一現象卻也值得反思:教育不僅是為現在而教育,更是為未來而教育。

教師了解學生的未來嗎?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后續學習預備什么,預備多少?教師至少應該想到學生后一年甚至是后三年的學習及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學生哪些內容必須學,哪些內容必須學,哪些內容要多學,哪些內容不需學……并以此來指導他們學習。

04、學生學習本學科的規律是什么?

眾所周知,只有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人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那么,教師應該合理猜測:學生對于新學習內容的愛好點在哪里?難點在哪里?盲點在哪里?他們的學習態度會如何?他們喜歡怎么學?怎樣更利于他們學習?

基于對這些問題的了解,教師才能正確定位學生現在需要什么,能學會什么,怎樣才能學會,從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減少教學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提高教學效率。

05、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和策略是什么?

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關注個體,讓每個學生在近發展區都能得到的發展,是教學比較理想的狀態,也是教師們努力的目標。那么,教師是否在教學設計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是否有相應的教學策略?是否能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有哪些學生需要特殊關注?

比如,在進行低年級生字教學時,有些學生在掌握生字的同時,也許還可以發明一些新的識字方法;有些學生在基本掌握生字的同時,也許可以總結溫習已學識字方法;還有些學生可能識記生字還有困難,他們分別是誰?哪些字有困難?教師用什么策略幫助他們?已經學會了的學生,教師預備給他什么?怎樣發揮他們的優勢幫助教學?

教學前的自問和教學后的反思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在教學實踐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堂是師生共同的陣地,教師作為主導的將帥一定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教師教學前的自問就是明確了戰斗的主線、決勝的方向。課堂教學不論多么靈動,只要方向不偏、帥旗在握,一定會穩操勝券。

因此,教師在進入課堂施教前需要有針對性地自問一些問題,自問才能自知;自知才能他知。通過自問,教師才能備準課程、備深教材,備透學生、備好教法、備活過程;通過自問,教師才能腹中有本,腦中有綱,目中有人,心中有法。

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力做到課前自問,以便課堂上牢牢抓住教學的核心,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教師要做有心人,“教育神經”要變得敏感,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尤其是其中的細節要善于自問、追問、質疑、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上一條:人才政策宣講走進石家莊天使護士學校

下一條:畢業生馬寧同學先進事跡——石家莊天使護士學校

一级黄色录像影片 夫妻性生活影片 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a做爰片